第(2/3)页 韩立不禁陷入了沉思。 年轻时,他总觉得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 可干了之后,才发现,行行都骂娘。 每年都在赚钱,却一年穷过一年,太扯蛋了。 老头子跟他说先苦后甜,可就是苦了一年又一年。 幸好老大出国有出息,还能寄钱回来照顾两老,减轻了他家的负担。 一想起这事,自己真是个窝囊废。 他不怕苦,就怕吃不完的苦,还看不到希望。 唯一有希望的,只在儿子身上了。 经过一番思考,韩立似乎下定了决心。 他转向老婆,说道:“老婆,我看老二老三也大了,我想去工厂打工,一个月好歹有两千块钱。” 刘凤清停下手中的活,抬头看着丈夫:“你想打什么工吗?你那初中没毕业的,又没有技术。” “温城那边那么多鞋厂,应该缺包装工这些不需要技术的工人。”韩立解释道,“我今年45岁,要是再不做,过几年就干不动了。” “你去打工了,家里两个小的,还有地里的活,我一个婆娘,哪里忙得过来。”刘凤清有些担忧。 韩立坚定地说:“种完这一季就不种了,种田还不如打工,不够吃再买米。 要不然,根本存不下钱送阿源读大学。” 刘凤清思考了一会,点头道:“那行吧,你自己看着办,别干那些拿命拼的。” 她也赞同老公出去打工的想法,毕竟家里那些存款总有用光的一天,儿子未来的彩礼也没准备好,还是早做打算为好。 再说,老公不在家,她用起钱来才方便一些。 这段时间,她给两小丫头买牛奶喝,老公老是问她钱哪里来。 韩立继续编织着,忍不住感慨道:“阿源读书的时候还要点学杂费,老二老三上学不要学费了,我正高兴着,但各种兴趣培训班多去了,咱也没钱交。 老婆,你说这社会,哎,怎么这么卷啊。” 这个世界在飞速发展,而他们这样的普通家庭却始终在为基本生存而奋斗。 教育虽然越来越普及,但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却越来越昂贵。 “那还能怎么办,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呗。” 刘凤清回应,默默地编织着竹篮,就像他们一直在编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。 如果不是儿子举报有奖,她现在也会很愁。 …… 下午将近两点钟时, 第(2/3)页